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
登錄旅游行業存在“規模之困”之難題,從大項目到小景區值得集體反思。
市場經濟中,企業興衰本屬正常,但近年來旅游行業的 “破產潮”“重整潮” 卻格外引人關注:從投資 8 億的實景演藝項目黯然退場,到 24 億打造的 “明星古城” 進入重整程序,再到鄉村農旅項目從盈利到破產的 “過山車” 式轉折。這些案例背后,一個共性問題逐漸清晰 ——超規模投資的 “盲目擴張”,正成為拖累景區與旅企的核心癥結。
回溯旅游大基建時代,“大項目、大投資、大規劃” 曾是行業熱詞,不少地方和企業抱著 “規模越大,效益越好” 的心態,扎堆上馬重資產項目。但忽視市場需求、缺乏運營經驗的 “冒進式擴張”,最終讓許多項目陷入 “建成即虧損” 的困境。如今,行業正從“規模擴張”向“質量生存”轉型,“適度規模經營” 不再是選擇題,而是旅游企業活下去的前提。
事實上,適度規模經營絕非簡單的 “控制體量”,而是對市場需求、資源稟賦、自身能力進行綜合平衡后形成的清醒認知,是在復雜市場環境中對經營邊界和經營能力的理性把握——它既避免了 “小而弱” 的生存危機,也杜絕了 “大而空” 的經營陷阱,讓企業資源精準匹配核心目標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案例直擊:那些折在“規模陷阱” 里的旅游項目
(一)峨眉山 “只有峨眉”:8 億項目破產,主體景區背負重擔
提到峨眉山,多數人想到的是 “天下秀” 的自然景觀,但鮮少有人知道,其關聯項目 “只有峨眉” 實景演藝,曾是當地寄予厚望的 “文旅新 IP”。2019 年,該項目以 8 億元投資啟動,定位 “沉浸式山水實景演藝”,試圖通過 “自然景觀 + 文化演藝” 的組合,吸引更多游客停留。
然而,現實給了沉重一擊。演藝內容與游客需求錯位(多數游客奔著峨眉山自然風光而來,對文化演藝付費意愿低)、運營成本居高不下(每日演出人力、設備成本超 10 萬元),最終導致項目入不敷出,于 2025年正式宣告破產。更棘手的是,這一項目的失敗還連帶影響了峨眉山主體景區 —— 前期為支持項目建設的關聯投資,讓景區背負了沉重債務,2024 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 12%,經營壓力顯著增加。
行業啟示:即便是擁有核心資源的成熟景區,盲目擴張非核心業務,也可能 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,最終拖累主體經營。
(二)張家界大庸古城:24 億 “明星項目” 重整,上市企業承壓
作為張家界市(000430.SZ)旗下的重點項目,大庸古城的 “出身” 足夠亮眼:占地 240 畝、投資 24.43 億,融合明清建筑與土家族特色,定位 “全國示范級文化旅游標桿”,2021 年試營業時,曾被視為 “填補張家界人文旅游空白” 的關鍵項目。
但從盈利預期到現實虧損,差距遠超想象:2021 年虧損 0.84 億、2022 年 1.51 億、2023 年 2.49 億、2024 年飆升至 5.96 億,四年累計虧損超 10.8 億;截至 2024 年底,公司負債 16.97 億,凈資產為負 3.02 億。2024 年 9 月,湖南省張家界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對大庸古城的重整申請,這個曾被寄予厚望的 “明星項目”,如今成了上市企業的 “業績包袱”。
深入分析不難發現,大庸古城的困境源于三重 “誤判”:一是客源需求誤判(張家界核心客群以自然景觀體驗為主,對仿古人文景區興趣有限);二是競爭環境誤判(10 公里外同期建成的 “古庸城”,投資 17 億、業態高度同質化,分流大量客源);三是自身運營誤判(核心演藝《遇見大庸》單場僅能容納 349 人,遠低于周邊同類項目 2000-3000 人的承載量,難以帶動客流,198 間商鋪僅 5 家入駐,且未繳租金)。
行業啟示:項目規劃不能 “拍腦袋”,需精準匹配客源需求、避開同質化競爭,否則再大的投資也難逃 “虧損魔咒”。
(三)鄉村農旅項目:從 “年賺 200 萬” 到 “破產”,錯在 “貪大”
不僅大項目栽跟頭,中小農旅項目也難逃 “規模陷阱”。南方某鄉村曾有一個 “農家樂園”,憑借采摘、農家菜、親子游戲等輕資產服務,每年吸引 10 萬游客,凈利潤超 200 萬,是當地小有名氣的 “富民項目”。
但項目負責人不滿足于“小而美”,2021年盲目融資5000萬擴建:新增玻璃棧道、仿古商業街、大型游樂設施,將 “農家樂園” 升級為 “綜合性鄉村景區”。
結果卻事與愿違:原有的親子客群因門票從30元漲至 120元,不僅流失新目標客群,又被周邊成熟景區分流;年運營成本從100萬飆升至800萬,客流量卻不足原來的一半。2023年,項目因現金流斷裂陷入實質破產,留下一堆 “用不上的設施” 和 “還不清的債務”。
這個案例帶給行業的啟示是,中小旅游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在于 “精準細分”,盲目追求 “景區化” 規模,反而會喪失原有優勢,淪為 “大而不強” 的犧牲品。
正反借鑒:好的經營,從來不靠 “規模取勝”
(一)迪士尼 VS 方特:70 年 6 座樂園 VS15 年 30 座,慢下來才能走得穩
提到主題樂園,迪士尼的 “穩健” 與方特的 “冒進”,堪稱行業兩種擴張模式的典型對比。迪士尼從 1955 年洛杉磯樂園開業至今,70 年只建了6座核心樂園(洛杉磯、奧蘭多、東京、巴黎、香港、上海),平均每 12 年才新增一座。
每座樂園落地前,都會經歷 5-8 年的前期調研。以上海迪士尼為例,7 年調研期內,團隊反復研究中國家庭客群的需求 —— 降低過山車刺激度、增加 “加勒比海盜” 中國風場景、推出 “花木蘭” 主題體驗,最終實現年均客流量 1200 萬人次以上,開業即盈利。
反觀方特,2008-2023 年 15 年間,快速建成 30 余座樂園,平均每年新增 2 座。這種 “跑馬圈地” 式擴張雖短期內占領市場,但多數樂園缺乏差異化(多以 “科幻 + 動漫” 為主題),且未積累跨周期運營經驗。2020 年后,受旅游市場波動影響,部分方特樂園因客流量下滑、運營成本高企,不得不暫停開放或縮減營業時間,甚至出現 “建成 3 年就停業” 的情況。
行業啟示:旅游項目的“規模”需與“經驗”“需求” 同步,慢下來做調研、做差異,比 “快起來鋪攤子” 更重要。
(二)港中旅:不貪 “規模” 貪 “質量”,謹慎投資成 “行業另類”
在多數企業追求 “做大” 時,港中旅(中國旅游集團)卻堅持 “做優”,成了行業里的 “另類”。其核心策略只有一條:非優質項目不拿,守住經營紀律底線。港中旅有一套嚴格的項目評估體系,涵蓋 “資源獨特性、市場需求度、投資回報率、抗風險能力” 四個維度,只有評分達 80 分以上的項目才會考慮。2022 年,某地方政府曾邀請港中旅投資 “山地旅游度假區”,承諾土地優惠,但港中旅調研后發現,該區域年均游客量不足20萬人次,投資回收期超20年,最終果斷放棄。
即便在對口幫扶中,港中旅也不搞 “產業幫扶冒進”。在貴州黔東南幫扶時,它沒有投資建設大型景區,而是投入2000萬元用于兩點:一是培養鄉村旅游帶頭人,二是升級民宿硬件,并搭建 “港中旅會員平臺” 對接客源。最終,當地民宿年均客流量提升 40%,實現 “輕資產、高適配” 的幫扶效果。這種 “謹慎” 換來了穩健:2020-2024 年旅游市場波動期,港中旅旅游業務營收年均降幅僅 5%,遠低于行業平均 15% 的降幅,且無重大項目虧損。
行業啟示:旅游經營的核心是 “盈利可持續”,而非 “規模最大化”,守住經營紀律、拒絕誘惑,才能在波動中穩立。
行業現狀:壟斷格局下,“適度規模” 更顯重要
當前旅游市場的壟斷特征,進一步壓縮了 “盲目擴張” 的生存空間,也讓 “適度規模經營” 的必要性更加凸顯。
(一)上游核心 OTA 寡頭壟斷:中小旅企難靠 “規模” 破局
在線旅游平臺(OTA)已形成 “攜程、美團、同程” 三足鼎立的格局,2024 年三者合計占據 82% 的市場份額,掌握著客源流量的 “分配權”。中小旅企若想通過 “規模擴張” 獲取更多流量,難度極大 —— 某區域景區曾嘗試不與攜程簽訂 “獨家代理協議”,結果平臺搜索排名下降 50 位,客流量直接減少 30%。
這種情況下,中小旅企與其 “拼規模”,不如 “拼精準”:聚焦細分客群(如老年康養、小眾研學),通過精細化服務提升轉化效率,反而能在 OTA 壟斷的縫隙中找到生存空間。
(二)下游景區區域壟斷:“第二景區” 難敵 “核心 IP”
目的地景區因 “異地消費性”,天然具有區域壟斷特征:黃山在安徽高端山岳旅游市場占比超 90%,九寨溝在川西北生態旅游市場占比超 80%。這種壟斷意味著 “規模擴張” 的邊界清晰 —— 若黃山在周邊建 “黃山第二景區”,不僅會分流核心景區客源,還會破壞 “黃山” 的獨特 IP 價值,最終得不償失。
對區域壟斷景區而言,“適度規模” 不是 “建更多景區”,而是 “做深核心體驗”:如黃山通過升級索道服務、增加沉浸式講解,提升游客復游率,比新建 “第二景區” 更有效。
破局路徑:旅游企業如何做好 “適度規模經營”?
(一)收縮經營:砍掉 “低效資產”,把錢花在 “刀刃上”
對規模過大、資源分散的企業,“收縮” 不是退步,而是 “止損”。某上市旅企 2023 年對旗下 15 個景區梳理后,關閉了 5 個人均消費不足 50 元、年虧損超 1000 萬的小型景區,將節省的 3000 萬投入 3 個核心景區的服務升級 —— 新增智能導覽系統、優化餐飲體驗,最終核心景區客流量提升 25%,整體營收增長 12%。
操作建議:定期評估旗下項目的 “投入產出比”,對連續 3 年虧損、無改善空間的項目果斷剝離,集中資源做強核心業務。
(二)聚焦經營:做 “小而美” 的細分王者,不做 “大而全” 的平庸者
中小旅游項目的優勢在 “細分”,不在 “規模”。浙江莫干山 “裸心谷” 民宿僅運營 50 間客房,卻聚焦 “高端生態度假” 定位:提供私人管家、自然教育、定制餐飲,人均消費達3000 元/晚,年均入住率超90%,盈利能力遠超周邊擁有200 間客房的大型度假酒店。
操作建議:結合自身資源,鎖定1-2個細分客群(如親子研學、療愈康養),圍繞客群需求設計 “小而精” 的體驗,形成差異化競爭力。
活下去,比 “做大” 更重要
旅游行業的 “規模崇拜” 早已過時,在當前市場環境下,“適度規模經營” 不是 “保守”,而是 “理性”—— 它要求企業平衡 “市場需求、自身能力、行業格局”,不盲目跟風、不貪大求全,以 “精準適配” 實現可持續盈利。對景區和旅企而言,未來的競爭不是 “誰的規模大”,而是 “誰活得久、活得好”。摒棄“越大越好”的誤區,堅守 “適度才是最優” 的經營邏輯,才能在旅游行業的轉型浪潮中,真正站穩腳跟、行穩致遠。
這份對 “適度” 的堅守,本質上是企業對經營本質的回歸:不被短期擴張的誘惑裹挾,不被外部規模的焦慮綁架,而是以清醒的自我認知、精準的市場判斷,在資源與需求的平衡點上找到長期生存的密碼 —— 這正是旅游企業穿越周期、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所在。